113781564_l.jpg

 

 

莫拉克颱風過後,陪著學生一起到屏東茄冬鄉協助災民清理,觸目所及都是一個「慘」字。人在面臨這樣的情境,思緒總是特旺盛;手上的工作不停,腦海中卻有許多問題縈繞不去。似乎,有許多我們以前認為理所當然的,不再那麼堅信不移。

山, 曾是堅定穩固的象徵,在豪雨中卻融化了,化成泥水,沖毀橋樑、漫過提防、填滿房舍,成了災難。手挖著泥土,嗅覺告訴自己,這是肥沃的泥土,只是放錯了地 方。腦中浮現了以前課本所讀過的埃及尼羅河,每年氾濫帶來的沃土,成為埃及古文明的溫床。若這些淤泥覆蓋之處可成良田,而不是在人所居住之處,那會是一幅 農耕忙,而不是救災亂的畫面。但,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錯置?是河流跑錯了位置?還是人住錯了地方?是瞬間雨量太大?還是我們不認識台灣這塊年輕土地的 脆弱?是政府單位預估錯誤?還是我們整體社會輕忽了過度開發的後果,誤以為躲在不斷加高的堤防之後,便可安然無憂?

受災的人民所承擔的不是自己的錯誤,而是整體國民共同的輕忽。當我們在追求更加舒適、方便的生活方式時,我們以征服的心看待大自然,以努力開發來建立價值, 以攢聚財富來定義成就。然而,當大自然以災難來索取我們所當付出的成本時,我們會發現:「一分耕耘、一分收穫」、「多種多收、少種少收」的「至理名言」, 在這時卻失效了;反而是投入越多的,損失越重。難怪耶穌在談論到災禍來臨時會說「當那些日子,懷孕的和奶孩子的有禍了!」(馬可福音13:17)這種福禍 概念完全翻轉的情境,不就是我們面對國家災難的寫照嗎?

莫拉克的災難提醒我們,我們的生活觀念已經 到了非改變不可的地步。舒適、方便的生活方式應當調整,努力、攢聚的態度也應修正,認識我們所居住的土地更是刻不容緩。因此,重建應該以「悔改」開始,若 我們災後的「重建」仍只是把斷橋、道路接起來,只是把堤防補齊、加高,只是順利地安置災民,那麼下一次更大的災難已經等在轉角。

當然,手握大權的政府,必須擔負起更大責任與服事,承擔起更多的期待與指責。但是不可忘記的是:什麼樣的國民組成什麼樣的政府。唯有覺醒的國民才能共同建立安居樂業的社會。

By梁哲懋牧師(台南神學院老師)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台南BCL社青團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